玉门关关内,在现实中指的是玉门关的内侧,即其防守的一侧。玉门关作为古汉长城的关隘之一,是汉时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,其关内便是中原王朝控制的区域,与西域各国和地区接壤。
而在一些文学或影视作品中,玉门关关内可能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或特殊的设定。例如,在某些故事中,玉门关关内可能是一个封闭或特殊的环境,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。这些设定通常是为了增加故事的复杂性和深度,而非基于现实的历史事实。
总之,玉门关关内的具体含义取决于具体的语境和背景。
在现实中,它是指玉门关防守的内侧;而在文学或影视作品中,它可能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特殊的设定。
汉武帝设关,张骞出使西域……
玉门关现存遗址城垣完整,呈方形,东西24米,南北26.4米,残垣高9.7米,均为黄土版筑,西、北各开一门,面积633平方米。北门外不及百米,即为疏勒河。玉门关为西汉时期通往西域的门户。西域诸国同西汉的交往和物资文化交流,如朝贡所带的马匹、五器、玛瑙、琥珀、珍禽异兽等,均经此进入中原。根据考古发掘的汉简记载,西汉时在玉门关设有玉门都尉,治所在小方盘城,又建玉门千秋烽燧,保卫丝路交通安全,商贾和僧侣使者等必须持有汉朝官府颁发的“符传”(即通行证),并在玉门关登记,方可出入。出入玉门关的登记簿,叫做“出入关致簿”,不登记就不能过关。
原名小方盘城。
玉门关中国汉代长城关隘及障塞烽燧(烽火台)遗址。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北境。史籍记载,汉武帝为抗御匈奴,联络西域各国,隔绝羌、胡,开辟东、西交通,在河西“列四郡,据两关”,分段修筑障塞烽燧。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),由令居(今甘肃省永登县)筑塞至酒泉(今甘肃省酒泉市),元封四年(前107),由酒泉筑塞至玉门关。王莽末年,西域断绝,玉门关关闭,汉塞随之废弃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