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竹里馆
王维
独坐幽篁里,弹琴复长啸。
深林人不知,明月来相照。
【参考译文】
独自闲坐幽静竹林,时而弹琴时而长啸。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?只有
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。
【阅读赏析】
1.诗中写了那些景物?营造了怎样的意境?
2.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?
3.“独”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,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,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。说说诗中“独”字好在哪里?
【参考答案】
1,幽篁、深林、明月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
2,全诗优美、高雅的意境,传达出诗人宁静、淡泊的心情。
3,“独”是“独自”的意思,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,时而弹琴,时而长啸,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,传达出诗人宁静、淡泊、愉悦的心境
(二)春夜洛城闻笛
李白
谁家玉笛暗飞声,散入春风满洛城。
此夜曲中闻折柳,何人不起故园情。
【译文】
是谁家的庭院,飞出幽隐的玉笛声?融入春风,飘满洛阳古城。客居之夜听到
《折杨柳》的乐曲,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?
【阅读赏析】
1.诗歌首句中的“暗”字有何妙处?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?
2.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。简单作下分析。
【参考答案】
(1)一个“暗”字,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
性,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;另一方面照应了“谁家”,让人产生无限遐想。
(2)游子思乡之苦。
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,表依依不舍之意。《折柳》既实指曲名,又代表一种风俗,一种情绪,《折杨柳》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。诗人借笛中吹奏的《折杨柳》曲,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。
《竹里馆》注释
1,
幽篁:幽深的竹林。
2,
长啸:撮口而呼,这里指吟咏、歌唱。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。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。啸,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,类似于打口哨。
3,
深林:指“幽篁”。
4,
相照:与“独坐”相应,意思是说,左右无人相伴,唯有明月似解人意,偏来相照。
《竹里馆》赏析
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,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、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,遣词造句简朴清丽,传达出诗人宁静、淡泊的心情,表现了清幽宁静、高雅绝俗的境界。
第一句“独坐幽篁里”写诗人活动的环境非常幽静。开头一个“独”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,这个“独”字也贯穿了全篇。“幽篁”指幽深的竹林。仅诗的第一句就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。
第二句“弹琴复长啸”承上写诗人悠然独处,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。他独自坐在竹里馆中弹琴显然不是供人欣赏的,而是抒发自己的怀抱。“长啸”指拖长声音大声吟唱诗歌,如苏轼《和林子中待制》:“早晚渊明赋归去,浩歌长啸老斜川。”可见弹琴还不足以抒发自己的感情,接着又吟唱了起来。
三、四两句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人能理解。“深林人不知”本来就是诗中应有之意,如果对人知与不知毫不在意,那他就不会写出这句诗,既然写了这句诗,就表明他还是希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,遗憾的是陪伴他的只是天空中的一轮明月。起句写“人不知”,结句写“月相照”,也可谓相互呼应了。
诗中写人物活动,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,就是:“独坐、弹琴、长啸”。对人物,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,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;对琴音与啸声,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。表面看来,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。但四句诗合起来,却妙谛自成,境界自出,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。
《竹里馆》作者: 王维
王维(701─761),字摩诘,祖籍太原祁(今山西祁县)。九岁知属辞,十九岁应京兆府试点了头名,二十一岁(开元九年)中进士。任大乐丞。但不久即因伶人越规表演黄狮子舞被贬为济州(在今山东境内)司功参军。宰相张九龄执政时,王维被提拔为右拾遗,转监察御史。李林甫上台后,王维曾一度出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判官,二年后回京,不久又被派往湖北襄阳去主持考试工作。天宝年间,王维在终南山和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。
《竹里馆·春夜洛城闻笛》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,描绘了诗人在洛阳城的一个春天夜晚,听到笛声后引发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。
首句“春夜洛城闻笛”,简洁地描绘了诗人身处洛阳城的春夜之中,突然听到了悠扬的笛声。这里的“洛城”指的是洛阳,而“春夜”则营造了一个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。“闻笛”二字,既是听觉的描写,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敏感和细腻。
次句“吹笛者不知何处去”,诗人对吹笛者的去向产生了好奇,但又无法得知。这种未知和神秘感,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和深度。同时,也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思念。
第三句“吹奏的是故乡的曲调”,诗人明确指出了笛声中蕴含的是故乡的旋律。这一句直接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,使得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家乡的眷恋和怀念。
最后一句“一曲新词酒一杯”,诗人以饮酒和听新词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思乡之情。然而,“此夜最相思”却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无奈和痛苦。他明白,无论多么努力地想要忘记家乡,这份深深的思念始终如影随形。
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,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远方的无尽思念。通过对笛声的描绘和对吹笛者的想象,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普遍情感相结合,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广泛的共鸣。同时,诗歌的押韵和平仄也使得其读起来朗朗上口,更具艺术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