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政专户的管理办法总体可分为财政专户的设置、内部管理、内部组织架构、财务公开和审计,以及财政专户操作的守则。
其中,财政专户的设置主要是针对财政专户本身,其中包括财政专户的设立、存续期限、使用范围、账户名称和类型等。
内部管理是指关于财政专户户口的内部管理,包括金额的划拨、凭证的签订、结算的复核、收支的记录、交易的文书化等。
组织架构是指关于财政专户的组织结构,包括管理职责的规定、账户的经理人、结算机构的设置、系统的维护等。
财务公开和审计指的是对财政专户的管理过程中,应当郑重遵守的规则和准则,具体包括决算公布、账户内资金的监督、变动信息的公开等内容。
财政以前叫户部。
户部起源源先于秦《周庄》记载此职为“地官大司徒”;秦为“治粟内使”,两汉称“大农令”和“尚书民曹”,三国至唐称“度支”“左民”“右民”等,唐永徽年初因避讳太宗皇帝世民名讳改称“户部”,五代至清光绪末年,改“户部”为“度支部”,管田赋,关税,厘金,公债,货币及银行等。
户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的地官,汉成帝置尚书五人,其三曰民曹,主吏人上书事。后汉以民曹兼主缮依功作,当工官之任。三国魏置左民尚书,掌财政。晋初省之,太康中又置。惠帝时有右民尚书。东晋及宋、齐并置左民尚书,梁、陈并置左户尚书,并掌户籍,兼知工官之事。后魏、北齐有度支尚书,亦左民、左户之任。后周依《周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