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以身作则
杨绛夫妻在教育女儿的时候很少采用说教的方式,而是用自身的言行给女儿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,让女儿通过模仿父母的行为,潜移默化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。
杨绛夫妻非常喜欢看书,在家里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看书。在父母的影响下,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中,钱瑗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钱瑗小的时候,父母在家中看书学习,钱瑗就会模仿父母的样子,一边看书一边拿着笔在书上画来画去,慢慢的就喜欢上了读书。

钱钟书非常擅长格物致知,也就是通过仔细观察某一个事物,探究这件事物背后的原因。在父亲的熏陶下,钱瑗也非常擅长格物致知,非常喜欢观察,喜欢探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,由此养成了喜欢观察,善于思考的好习惯。
有些父母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告诉孩子怎样做,给孩子讲道理,这只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。这种方式有时作用并不明显,因为孩子没有直观的感受,他接受的只是一种概念上的东西。
教育孩子还可以通过另外一种方式,那就是父母以身作则,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孩子。父母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最长,孩子最初的学习是来源于模仿,父母就是他们模仿的对象,孩子通过模仿父母从而学会某种本领或者形成某种特有的品质。
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,通过孩子可以知道父母,通过父母也可以塑造孩子,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,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言行,树立一个正面的形象。

2、尊重孩子
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,杨绛夫妻对女儿非常尊重,在一家三口相处的过程中,三个人既是亲人又是朋友,对于女儿做出的决定杨绛夫妻从不过多干涉。
钱瑗的理想是当教师中的尖兵,杨绛夫妻知道女儿的理想后没有丝毫的干预,相反给予了大力支持。在父母的支持下,钱瑗顺利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,毕业以后因为成绩优异留校任教,从此将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她钟爱的教育事业。
在教育孩子时,不要因为孩子小就轻视孩子,不尊重孩子的想法。要平等对待孩子,孩子感觉受到了尊重,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尊体系。孩子只有感觉到自尊才能够自律,才能够成才。
要尊重孩子的想法,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,尊重孩子的决定,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,才能让孩子有动力,成为一个栋梁之才。

3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
杨绛夫妻虽然知识渊博,但是当钱瑗遇到难题的时候,却不会直接告诉她问题的结果,而是让她自己去查资料解决问题。这让钱瑷在学习上非常独立,很少求助于旁人,让她养成了善于思考的好习惯。
在生活当中,杨绛夫妻也不娇惯孩子,钱瑗很小的时候就掌握了很多生活技能。甚至当钱钟书出门的时候,还要嘱咐钱瑗照顾好妈妈的生活。
爱孩子,就要让孩子独立,让他成为一个独立的人。不要因为孩子小就事事包办,让孩子过多依赖父母,让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巨婴。
1 杨绛通过自我管理、刻苦读书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式独自生活。
2 她在生活中,自我要求很高,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有严格的安排和管理。
她喜欢读书,积极学习,这也是她能够保持精神活力的重要原因。
此外,她与周围的人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,经常与朋友、亲友交流沟通,增强了生活的情感互动和人际支持。
3 杨绛本人回忆自己的独居生活中,也曾有过孤独和惶恐的时刻,但她通过积极自我调整和勇于面对,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。
她的生活中仍然充满着兴趣和乐趣,这种乐观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给身边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钱瑗,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,钱钟书和杨绛的女儿。1937年5月,钱瑗生于英国牛津。1997年3月4日,钱瑗因患脊椎癌去世,终年59岁。
女儿去世后,杨绛便由保姆负责照顾。
杨绛(1911年7月17日-2016年5月25日),本名杨季康,江苏无锡人,中国现代作家、文学翻译家、外国文学研究家、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。